潮新闻客户端 沈琳 王建萍 李雯依
编者按:数字杭州,活力奔涌。超前的战略眼光,让杭州在创新领域率先起飞。浙报集团杭州分社推出“新春走基层·一线潮——AI走读新质生产力”栏目,记者携手“西湖智库”专家走读杭州创新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沉浸式体验科技中国的春潮澎湃,一同走入杭州引育科技新锐的神秘之境……本期关注手术机器人赛道国产破局者——唯精医疗。
无影灯亮起,四支白色的机械臂如同精密钟表般悬停在患者腹部上方,主刀医师端坐在主控台前,指尖轻推操作手柄的瞬间,另一端的机械臂末端的微型手术器械以毫米级精度完成组织分离。在两三厘米见方的空间内,实现犹如绣花般的精细操作,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手术室内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在执行的一台前列腺手术的真实画面。
从2014年9月,我省第一台腔镜手术机器人“达芬奇”落户浙江至今,浙江省域内的医院里都还是“达芬奇”的天下。
作为占据中国外科手术70%份额的腔镜领域微创技术的“天花板”——腔镜手术机器人,这个曾被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用达芬奇系统垄断二十年的领域,正迎来东方破局者的新生力量。
近日,唯精医疗自主研发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获批上市,这是首台浙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犹如闪电划破长空。
外科医生的“超能手臂”
手术灯将实验区照得雪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妇科主任杨建华正在操作唯精手术机器人进行一次试验猪的子宫切除术。
只见她通过主控台目镜观察操作视野,显示屏上的猪盆腔立体起来,通过左脚轻踩踏板,盆腔里的视角随即调节缩放比例。她轻推操作手柄,另一侧的手术器械腕关节开始慢慢移动,左手操作器械夹取组织,右手操作器械进行切割,仅8分钟,便完成了子宫切除手术。
“好像给外科医生装上了‘超能手臂’,540度无死角旋转的机器臂,你让它去哪,就能去哪,能完成很多以前无法完成的手术操作。”杨建华说,与常规的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可以为医生提供立体三维的手术视野,图像放大10至15倍;机器人仿真“手腕”比人手操作更加灵活稳定;主刀医生采用坐姿,通过控制手柄完成手术,降低了手术难度。
在术后评估会上,杨建华在稳定性、精准度等指标上给予高度评价,她已经多次参与唯精的动物实验,“可以说进步飞快,每次提出的意见都被研发人员更新到产品迭代中,期待未来我们浙江省的更多医院里能看到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身影。”
两百年来,外科手术的发展都是随着手术工具的演变而不断提升,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将推动外科手术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在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孙维建看来,在外科手术的智能化时代,国产手术机器人将迎来爆发期,他在多次操作唯精手术机器人进行动物实验后说道:“唯精机器人操作非常轻巧,准确度也高,改进优化速度很快,我们正在和唯精探讨合作人工智能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希望能让机器人更智能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恭会同样有这样的期待。他告诉记者,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异军突起,会让医疗科技更加普惠,最终让患者受益。
“一边是患者的高需求,一边则是进口机器的高价格。”李恭会解释道,以浙大邵逸夫医院为例,单台“达芬奇”年手术量超1300例,日均运转14小时,“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是冲着手术机器人来的,由于术后创伤小,100个患者里99个都想用机器人手术。”
李恭会话锋一转:“不过,高成本让很多有需求的人望而却步,期待国产机器人能打破这一局面。”据了解,和传统手术相比,用“达芬奇”手术要多花3-5万元左右。达芬奇“剃须刀+刀片”商业模式,每个手术器械只能使用10次便会自动锁定,成本主要来自于设备和耗材。
国内目前有500多台腔镜手术机器人,90%以上是“达芬奇”,大部分装机在头部三甲医院。随着配置政策放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每一次医疗技术革新都在为人类健康点亮希望,手术机器人代表着未来。在唯精医疗机器人公司副总经理周官山看来,他们企业的使命是要打造可靠、可及的手术机器人产品。“手术中不能发生任何宕机或机械臂不受控情况,可靠是第一要求,除此之外,再追求高性价比,让更多患者受益。”
二十年磨一剑
“要让机器人的每个动作都像外科医生的双手一样灵活。”唯精医疗总经理潘博凝视着试验台上迭代了17版的机械臂原型,思绪回到2003年——
彼时,还在哈工大读硕士的他和导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第一次看到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手术的画面。
“当时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因为当时我们的观念里机器人还是只停留在工业领域,国内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是空白。”潘博说,自那以后,要做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种子开始萌芽。
回国之后,潘博带领哈工大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在哈工大的实验室里,为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鏖战数百个日夜。
转折发生在2021年。这一年,潘博的人生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遇到了后来的重要“合作伙伴”康基医疗,二是把公司搬到杭州设立总部和生产基地,三是正式辞去哈工大的教授职务,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唯精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过去我们更像是一个高校研究所。”潘博坦言,康基不只是战略股东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其作为国产医疗器械龙头,临床资源覆盖3500余家医院,其中1000家以上三甲医院,有了“神助攻”,唯精开始真正把实验室技术与一线需求结合起来。
可以说,杭州时期的唯精,目的只有一个:把医生的思路、需求和技术端相结合,最终积淀在产品上。“以临床为中心,创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里或者论文中,而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潘博说。
这份执着,最终凝结为“手眼一致”的主从操作灵活度、沉浸式三维双目4K显示方案、10档可调图像放大功能,多项指标比肩业内顶尖水平。
2024年,唯精首款四臂手术机器人完成68例多科室临床试验,成功率100%,无中转手术案例。
回顾企业一路发展,潘博感慨杭州是他的福地。
“在杭州的3年,研发进展和工作推进都像坐上‘火箭’一般。”在谈及选择杭州的理由,潘博做了三个假设,“如果没有杭州对初创企业长周期的扶持,如果我们没在杭州这个人才沃土,如果没有遇到杭州康基,我们可能还是老样子。”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大的人才虹吸力、医疗器械产业基础,共同作用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天时、地利、人和兼具,成为潘博口中“福地”的底层逻辑。
破局与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被“达芬奇”垄断的国内高端医疗机器人市场,即将被更灵活、精准、高效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打破垄断。
而唯精在国内市场并非没有挑战者。
腔镜手术机器人赛道被视为国内外外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2022年之后,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公司开始陆续拿证上市。而唯精的独特优势在于,有过硬的技术积累和康基的商业化支持,更有浙江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的产业链优势。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手术机器人研发的团队,创业初期,只要产品技术过硬,找到投资并不是难事,但是问题在于,企业逐渐成型,进入注册审批阶段,需要的知识、技能、资源逐渐变得复杂。后续面临的市场推工作更为复杂,这成为摆在创业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
“所以与康基的合作变得顺理成章。”周官山解释道,康基需要并购来寻求新的增长点,完善产业链布局,而同时又能够将初创企业更好更快地推向市场。甚至是实现医疗机器人与传统医疗器械产品的相互融合。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比如机械臂上的手术器械,我们就可以根据医生需求,个性化的定制,这是康基的优势。”周官山介绍,康基医疗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微创外科手术器械的企业,深耕微创多年、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国产手术机器人要想打破达芬奇的进口垄断,只能在医工合作及转化上前提下,高效提升产品性价比”。
在周官山看来,“打破进口垄断”的关键是因地制宜,一来,根据中国医生的手术习惯及特点,改造优化设备产品和器械耗材,深刻理解临床应用场景,根据国内大规模的机器人手术量来提炼及反馈产品迭代升级;二来,实现手术配套耗材的规模化生产。浙江医疗器械的产业链优势让企业降本增效成为可能。作为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重点打造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浙江对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布局已有十年之久,截至目前,浙造医疗器械注册备案产品数居全国第一梯队。“杭州桐庐是微创外科器械产业链聚集地,完善的产业链优势为我们耗材器械降低成本提供强力支持,而耗材器械的高性价比是手术机器人推广普及的前提,这样能让更多患者负担得起。”周官山表示。
从达芬奇一家独大到国产群雄并起,从三甲医院到县域基层,手术机器人的故事远未终结。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创新、也更加充满希望的市场图景正在展开。
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也被视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下一个突破点,目前企业已在开发远程手术操控系统,探索AI技术和机器人的结合。周官山透露,远程操控仅是技术迭代的过渡阶段,智能化将是手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
未来,机器人将拥有更高水平的自主性,机器人不仅会完成手术,精准地执行每一步操作;还能根据实时反馈调整治疗方案,甚至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后续操作。“未来的手术室可能没有地域界限,杭州是数字经济高地,有阿里云、华为、之江实验室等在AI算法、5G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将让顶尖医疗资源跨越山海,惠及每一个角落。"潘博补充道。
从“追随者”到“并行者”,再到向着“领跑者”进军,期待创新中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让更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西湖智库·一线潮点评】
国产手术机器人破局:
从技术突围到产业生态重构
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拐点。唯精医疗首款国产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浙江高端医疗装备的空白,更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从技术追赶到生态重构的战略跃迁。这一突破绝非单一产品的成功,而是中国医疗科技产业在底层创新、临床协同、商业模式三大维度集体进化的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产业逻辑值得深度解码。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壁垒横跨精密机械、算法软件、视觉控制、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直觉外科公司凭借达芬奇系统构建的“技术护城河”,曾让全球追赶者望尘莫及。唯精医疗的破局之道,在于跳出了简单的技术参数竞赛,转而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重构产品价值。
唯精医疗与康基医疗的战略协同,揭示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新路径。康基覆盖3500余家医院的渠道网络、年销千万件的外科耗材产能,与唯精的技术研发能力形成“创新-产业-市场”的闭环生态。这种“技术龙头+产业巨头”的联姻,本质上是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破解了国产替代的核心痛点——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市场渗透速度。
手术机器人赛道的竞争,本质是全球高端制造话语权的争夺。国产设备此前多困于“替代逻辑”,而唯精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医疗科技企业开始谋求“弯道超车”。其机械臂模块化设计、5G远程手术系统等创新,直指下一代手术机器人的演进方向。
唯精医疗的破局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医疗创新生态系统性升级的必然产物。在政策端,配置政策放宽、创新器械绿色通道等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在产业端,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完备的供应链支撑;在临床端,医工交叉创新平台加速技术迭代。这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
除此之外,杭州创新创业生态的赋能效应在唯精医疗的成长轨迹中体现得尤为显著。生物医药是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杭州不仅为唯精提供了“从0到1”的政策护航,更以人才“磁吸效应”集聚顶尖工程师与临床专家。这种“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环境,让唯精3年内完成从实验室技术到商业化产品的跃迁,印证了城市创新能级对企业战略跃升的乘数效应。
当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格局面临深刻重构。国产企业唯有继续深化临床价值创新、构建产业生态优势、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方能在高端医疗装备的“星辰大海”中开辟中国航道。唯精医疗的实践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形成共振,中国医疗科技完全有能力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场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