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童小仙 张金龙 潘亦扬 邹泓 记者 曹露婷
当前,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疗行业,浙大二院以“人人享有AI服务”为核心理念,围绕数据要素发展谋篇布局,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升级,建立开放、协作、共赢的全景智能医院。
“在这里,AI不仅是医生的超级助手,更成为医疗服务模式革新的核心引擎。浙大二院构建的‘算力-模型-数据’三位一体模式,为医疗行业人工智能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浙大二院方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院士表示。
破局传统诊疗痛点
AI赋能的无创伤冠脉血流全自动测定体系和精准支架植入
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一场技术革新正在改写诊疗规则。以往,评估冠状动脉血流需依赖有创导丝操作或多体位影像采集,不仅操作复杂,而且耗时较长,费用较大。
近期,由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领衔的FLAVOURⅡ研究——AI赋能的无创伤冠脉血流全自动测定体系和精准支架植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和《柳叶刀》杂志同步公布和发表。研究首次证实,AI赋能的定量血流分数技术在指导介入治疗方面,其临床疗效媲美传统的血管内超声技术,且仅需单一体位影像,即可在1分钟内完成全流程分析,诊断效率显著提升。
心脏介入手术中,胡新央教授操作AI赋能的定量血流分数,王建安院士指导制定介入治疗策略,浙大二院供图
AI辅助的定量血流分数可以精准指导支架植入并利用虚拟支架技术预测术后疗效。本病例支架植入后定量血流分数为0.95,与术前预测值一致,浙大二院供图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减少了11.5%不必要的心脏支架植入,对于这部分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就已足够。这一重要发现可降低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风险,节省了超声导管、心脏支架等医疗资源的使用。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AI让我们在支架植入前就能‘预见’效果,既降低了患者风险,又节省了医疗资源。”王建安院士如是说。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守护”
启真医学大模型赋能的AI疑难患者警示追踪系统
在浙大二院大肠外科临床专管员朱阿考医生的电脑上,AI疑难患者警示追踪系统(APTS)正跳动着预警信息。
今年年初正式上线的APTS系统,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精准识别疑难患者,实现全程追踪与个性化管理。智信部相鹏主任介绍,APTS系统每天自动解析近3万份门诊、急诊、住院、体检相关病历与检查检验报告。基于自主研发的浙江大学启真医学大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精准数据抓取的敏感性达99.5%。
“AI不仅能对如病理影像中的恶性肿瘤等特征性信号进行抓取,也能识别隐匿性风险。系统抓取后会自动推送给临床专管员(医生),由其对信息进行核实,确定为高风险则当即电话联系告知。”王良静副院长介绍道。
APTS系统工作界面,浙大二院供图
今年82岁的患者王老先生就是APTS系统的受益者之一。他因出现黑便、大便出血,去医院做完相关检查就回家了,当系统快速筛查出他的检查结果后,临床专管员朱阿考医生第一时间打电话将他召回。
“一回到家医院打来三个电话,说我父亲疾病检查出来不太好。他们还贴心地给我们挂了一个肖乾医生的专家号,还安排立马给我们做了手术,现在我们康复出院回家了。对于医院这种及时提醒,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帮助很大。”王老先生的女儿告诉我们。
据统计,上线3个月左右,APTS已精准识别1.8万例高风险患者,真正让“早发现、早干预”从口号变为现实。它如同不知疲倦的“医疗哨兵”,打破了传统诊疗中“患者等病加重、医生等患者上门”的被动模式,让医疗服务变得更有温度、更有速度。
病理诊断进入“四维时代”
AI让百万级切片“开口说话”
在浙大二院病理科,年处理90万例样本、150万张切片的繁重工作中,数字病理与AI技术正掀起一场效率革命。如今,诊断效率提升30%以上,曾经病理医生在显微镜前数小时的病灶筛查,部分病例在AI辅助下已实现“即扫即算”的精准突破。
深夜,浙大二院解放路、滨江及城东院区的无人值守数字病理室内,扫描仪蓝光闪烁,内置显微镜正在自动“观察”,当天的1600余例标本正快速转化为数字信息,同步上传至百万级切片的“数字病理云平台”,同时AI会自动标记部分病例阳性区域,给出初判结果。
扫描仪内显微镜自动工作场景,浙大二院供图
拿宫颈癌与胃癌筛查来说,AI能够自动标记出异常细胞与0.1mm级的胃癌微小病灶,并且链接到与诊疗相关的免疫组化建议;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AI生成的热力图覆盖穿刺标本,能够预判肿瘤分级以及神经侵犯风险;此外,在免疫组化工作中,AI还能助力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为病理医生提供肿瘤靶向治疗指标判读的重要参考。
这套智能系统在夜间承担了全天60%的处理量,相当于近30名初级病理医生加上10名技术人员通宵协作的工作量。扫描完成的4000余张数字切片,经智能系统自动分类归档至各电子病历中,次日清晨即可在宫颈细胞、胃镜等病例中呈现标注清晰的预诊断报告,打破时空界限,疑难病例多院区及时同步会诊,显著压缩人工阅片时间。
病理科医生正在审核AI自动标记的病灶点,浙大二院供图
“数字病理与AI极大地助力我们打破诊断时空界限,让我们更快更准地完成肿瘤诊断与预后预测。就比如今晨第9例胃肝样腺癌活检标本,智慧病理系统自动关联患者3年前肝穿刺病理,为我们提示了原发灶的溯源方向。”病理科邹泓主任说。
浙大二院数字+AI病理系统还搭建了远程协诊中枢,目前已经有22家协作医院的数千例疑难切片远程汇入。人工智能不仅使得病理结果的产出更快、更精准,基于浙大二院病理科每年150万张数字切片开始研发的专病病理大模型,更将让医生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疑难复杂病理的研究中。这推动着病理诊断从传统的“二维切片时代”迈入“四维生命预警时代”,为患者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病理服务,开启了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在浙大二院的“算力统一调度平台”机房里,几台服务器(GPU)正在高速运转,为全院AI应用提供“澎湃动力”。在全景智能医院建设过程中,浙大二院始终坚持算力自主可控、模型行业专属、数据安全可信,融合汇聚全维度医学知识库,打造了以“算力统一调度平台”为基础支撑的医院AI大脑,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弹性供给和智能调配,构建了覆盖医疗、服务、管理、科研等多场景、全链条的智慧医疗生态。
依托几块小小GPU提供的强大算力,医院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得以实现
依托全景智能医院建设,AI应用正深度渗透医疗全链条:
在心脏手术中,TAVR手术规划系统通过CT影像构建“数字孪生”心脏模型,术前精准模拟手术效果,并发症预测准确率达95%,让复杂术式更安全可控。
在眼底筛查领域,AI级联系统IEDSS化身“早期猎手”,可同时识别30种眼底病变,平均准确率97.81%,在多病共患等复杂场景仍保持85.6%的高准确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盲性疾病抢下黄金干预时间。
在影像诊断环节,AI堪称“全能辅助者”,既能秒读胸部CT,精准捕捉微小肺结节并进行危险度评估,也能在短时间内自动提取冠脉血管成像并评估,以及轻松识别肋骨的隐匿性骨折,更覆盖视网膜、甲状腺超声等多模态诊断,从“病灶检测”进阶到“预后管理”,助力医生高效精准诊疗。
针对致死率极高的脑静脉系统血栓继发出血(1个月死亡率达50%),AI诊断模型仅用常规头颅CT(非增强)就能精准识别,灵敏度达96%,基层医院也可快速确诊。
在重症监护场景中,基于10年3万例数据训练的智能重症监测系统化身“超级大脑”,能提前预警急性肾损伤、脓毒血症等风险,能多救回20%的患者,推动医疗模式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
当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浙大二院正用实践证明:技术的温度,在于让每个患者都能平等享受精准医疗;智能的价值,在于让医疗体系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守护”。这或许就是“全景智能医院”的终极愿景——让AI成为每个人健康路上的“隐形守护者”,让医疗变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来源:钱江晚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
上一篇:深圳医疗器械展会 时代顺成喜获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开启医疗美容器械新篇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