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高标准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圳样板”

从江西来到深圳,64岁的兰姐以为自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好好给儿子带娃,却不幸在一次检查中查出肺癌。“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兰姐的家人为此四处打听,想要给她找个靠谱的医院进行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称”医科院肿瘤医院“)来深圳建医院了!”听到这个消息,兰姐来到当时还在试运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下称“深圳医院”)。2016年12月12日,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深圳医院党委书记赫捷为兰姐主刀切除了肿瘤,这也是深圳医院第一台手术。

  引进肿瘤诊治“国家队”,是深圳着力破解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群众“看病难”、打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的努力,更是深圳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科技创新高地、医疗卫生高地的重要一步。深圳医院的出现,结束深圳没有肿瘤专科医院的历史。

  从2017年揭牌运营至今,肿瘤诊治“国家队”耕耘深圳7年之久,坚持与医科院肿瘤医院同质化发展。建院5年即成功创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埋头苦干、稳扎稳打,深圳医院已然成为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路径探索的有益实践。如今,它更是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为“新引擎”,在更高起点上奋楫扬帆,意在打造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建设的“深圳样板”。

  撰文:黄思华

  一院两区

  京深两地同质化发展

  3月21日,深圳医院正式启动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系列活动。

  1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会、12场学术会议、到15家社康中心开展社区义诊及科普活动、赫捷院士领衔40余名专家为患者义诊、2万余人在线听讲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治直通车深圳讲堂第一课、连续5天进行泌尿肿瘤手术直播、500余人参观希望·春暖花开公益摄影展……一串串数字是春季里吹起的奋进号角,一系列活动是落实省市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扬鞭奋蹄。

  迈入春天的深圳医院,一片绿意盎然、欣欣向荣——胸外科、肿瘤科成功获批广东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22年度中国医院华南地区专科声誉排行榜胸外科、肿瘤科双提名;人才、技术、设备高地建设持续发力,向研究型肿瘤中心转型升级的脚步越来越夯实。

  一家医院要发展,往往需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深圳医院建院仅7年时间,为何能够发展如此之快?

  首先是起点高。2017年3月18日,深圳市政府与肿瘤诊治“国家队”医科院肿瘤医院正式签约,合作运营深圳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要知道,国家癌症中心、医科院肿瘤医院是肿瘤界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向全国输送了许多肿瘤专科人才。这支肿瘤诊治“国家队”进驻深圳后,深圳整体肿瘤疾病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其次是定位高。如同赫捷院士在医院建立之初向社会公开许下的承诺:医科院肿瘤医院与深圳医院“一院两区”同质化、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管理同质、人才共享、技术平移、信息互通、科研互助,“你在北京看病怎么样,在深圳就怎么样!”

  在落地的7年时间里,医科院肿瘤医院在深圳打造了肿瘤专科“国家队”的孪生体,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深圳肿瘤专科发展树立了“国家队”标准。

  深圳医院现有北京总院常驻专家40人、派遣专家12人,累计派驻专家已达243人次,不完全统计支持深圳医院建设专家超3000人次。每年在深人员占深圳医院员工总数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其中深圳医院中层管理团队中总院派出人员占比60%,高级职称人员占总派驻人员比例为76.95%。

  除此之外,京深两地远程共享,互联互通、结果互认,仅2023年一年,远程医疗指导、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就达362次,定期开展MDT会诊,有力支持和保障了医疗服务同质化开展。

  医科院肿瘤医院毫无保留地将新技术、新项目平移到深圳医院,为深圳带来多项国际、国内一流的肿瘤治疗技术。在总院的技术帮扶和带动下,深圳医院自身造血能力正日益增强,拥有国家、省、市、区等各级各类人才113人次,多项肿瘤诊疗技术填补深圳空白,多项技术在全国领先;2023年全院受理新技术新项目63项,其中国内领先技术3项、省内领先技术7项、市内领先技术3项。

  “深圳+”区域

  医疗服务辐射粤港澳大湾区

  3月23日上午,赫捷院士领衔40余名专家为患者义诊,这是自2017年深圳医院建院以来,赫捷院士连续第8年带头坚持开展义诊活动,该项活动已成为深圳医院的响亮品牌。

  作为获批成为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单位,深圳医院是深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减少跨省就医及加快短板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成什么样、如何建设等,一直是深圳医院管理者所思考的难题。

  落地当年,深圳医院促成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广东重启,初步搭建了由11家公卫机构、260余家社康中心和15家临床筛查医院组成的“社康中心—公卫机构—临床筛查医院”的癌症综合防治网络。

  这也是深圳医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推进肿瘤预防和早筛的过程中,深圳医院协助政府完善深圳市肿瘤防治布局,建立起深圳市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癌症防治网络,不断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

  2023年6月,为啃下县域肿瘤防治“硬骨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对基层老百姓治病防病的辐射力,深圳医院又瞄准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肿瘤防治区域联盟。

  这是一条探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新路径,通过开启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治“直通车”下基层系列活动,倾力帮助基层提高肿瘤诊治水平,同时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当地医疗人才队伍,助推当地医疗技术和临床能力“双提升”。

  作为挂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者”,深圳医院团队通过1年时间努力,大大增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

  “在这一年多时间,不仅深圳市民在家门口看大病有‘医’靠,还有越来越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2023年非深圳医保的患者占了48%,其中港澳患者已逾300人次。”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表示。

  可以说,肿瘤诊治“国家队”来深后,改变了深圳市民“得了肿瘤大病跑北上广”的求医路径。从本地肿瘤患者“向外走”,到大批外地患者“飞深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大力提升深圳市看大病诊疗水平,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也助推全省医疗事业发展。

  创新“技术+”

  尖端科技助力区域医疗发展

  “镜面人”霞姐(化名)右肾长了5厘米的肿瘤,特殊的生理构造让不少医院望而却步,不敢收治。深圳医院泌尿外科王东文教授带领团队,用3D技术重建了霞姐的体内结构,发现霞姐比普通人多了一根肾动脉,“躲”在肾静脉的背后。王东文团队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解决这一难题,成功为霞姐实施“保肾摘瘤”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作为新配备的“神器”之一,目前已在医院完成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机器人手术)临床应用备案工作,并授予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肝胆外科和胃肠外科等5个科室开展机器人手术权限。

  除了手术机器人,深圳医院还拥有不少放疗“神器”,比如能螺旋断层扫描的TOMO。

  23岁的小关(化名)受皮肤病折磨十年,从杭州远赴深圳求医。全国放疗学界“牛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王绿化教授带领总院派驻的放疗科金晶教授等专家,准确诊断出他患的是较罕见的“蕈样霉菌病”。

  放疗团队给小关定制治疗用的“潜水服”,用“甜甜圈”一样的TOMO设备360°无死角往小关身上照射电子线。与此同时,他所躺的“治疗床”也可以往前移动,每照射完一个部位,就自动往前推,“甜甜圈”在他身上画出一圈一圈的螺旋,使全身的病变部位都得到“雨露均沾”的照射。小关经过15次放疗症状就大大缓解。

  此外,全球唯一整合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影像实时监控、追踪系统的放射治疗系统,广东省引进的公立医院第一台射波刀也已投入使用;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设,五室质子治疗系统已安装调试完成,即将进入临床研究和应用阶段……

  此外,深圳医院还平移总院技术1243项,其中胸外科“单孔胸腔镜”“经颈纵隔镜”等手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妇科引进新技术“经脐单孔”“经阴道单孔”属全国先进水平,泌尿外科、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等开展超高精尖手术,120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填补区域医疗技术空白。

来源:南方日报,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